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阁

笔趣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玄桢记 > 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,要使奸邪胆魄无

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,要使奸邪胆魄无(1 / 2)

卷首语

《大吴通鉴?证诬录》载:“天德年秋,谢渊于奉天殿朝议时,遭御史周德劾‘德佑年间太上皇蒙尘漠北之际,身掌兵部却缓于营救,坐视边镇危局’。此劾借‘旧案重提’之势,佐以石崇一党暗中散布的‘私通瓦剌’流言,不仅朝堂上李嵩等旧党成员附议,连市井间都有不实传言流布,致京营将士疑窦、边地军民惶惑,谗言日炽。

渊深知,德佑旧事距今多载,仅凭同袍口头忆述,难敌‘有图有证’的构陷,更恐堕入石崇‘无凭无据却乱政’的圈套。乃于亥时密召三臣入谢府偏厅:前户部主事王瑾,素掌钱粮档册,曾监发太上皇赎金,令其主理赎金调拨账册原件、国库支出凭单及瓦剌使者签收回执;大同旧监军李穆,亲随赵武守边,亲历粮尽拒敌之艰,令其寻访德佑三年‘大同兵虚粮尽’密报原件 —— 此报当年由赵武亲笔书写,盖大同卫朱红监印,更需寻得边镇旧部佐证;玄夜卫死士统领陈默,曾携药潜入漠北,亲受太上皇折佩为信,令其取太上皇玉佩残片、玄夜卫死士行踪记录(载每日潜伏地点、接触人员及密信传递节点)。

复遣人密请三臣协佐:礼部侍郎林文,德佑间曾参赞谈判文书归档,令其依规调取礼部存档的‘漠北谈判案牍’—— 含萧栎监国时的批文、内阁议事纪要及谈判协议草案;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,精于墨痕、印鉴、笔迹核验,令其预备勘验工具,待证据集齐后辨伪存真,出具《文勘核验报告》;刑部尚书周铁,熟稔《大吴律》中证物采集、保存、呈验之规制,令其预判石崇可能质疑的‘证物合法性’,提前援引律法条文备辩。务使证据链自‘谈判授权’(萧栎批文、内阁纪要)始,经‘赎金筹措’(账册、凭单、回执)、‘边镇策应’(密报、边将佐证)、‘潜营救主’(玉佩、行踪记录),终至‘证物合规’(律例背书、文勘报告),环环相扣,凿凿可凭,无隙可乘。

时石崇一党已察觉谢渊动向,暗遣镇刑司旧吏伪装成谢府杂役,或潜伏于户部、礼部档案库外,欲伺机窃毁账册、文书;更授意诏狱署提督徐靖,拟以‘私藏先帝信物’构陷陈默,欲借‘拿人查物’之机销毁玉佩残片。渊与诸臣早有防备,借大吴官制流程为盾:王瑾调账册时,持兵部‘边镇防务复核’公文及户部侍郎陈忠联署函,依规走‘军饷追溯’之径,令镇刑司旧吏无从阻拦;林文取存档时,援引《礼部档案则例》‘外政案牍五年内侍郎可调阅,无需帝旨’之条,怼回档案库吏‘无圣谕不与’的刁难;张启核验证据时,同步将勘验底稿抄送玄夜卫指挥使周显,备案存查,防篡改;陈默携玉佩出行时,以玄夜卫‘密件押运’之制,带死士随行,避徐靖拦截。此‘以规制破阴谋’之策,实为‘以证破诬’之关键也。”

谢府偏厅的烛火彻夜未熄,银烛泪顺着盘龙烛台蜿蜒而下,在案角积成细碎的蜡珠。烛光照亮案上堆叠的文书与残件:泛黄的户部账册上,刘焕的朱批 “照发” 二字仍鲜润;瓦剌回执的青铜印鉴泛着旧绿,漠北文字的笔锋间还见当年使者的倨傲;大同密报的纸角虽有火燎痕迹,赵武 “誓与大同共存亡” 的墨痕却力透纸背;玉佩残片温润,“桓” 字刻痕处仍留太上皇当年指温;玄夜卫行踪记录的暗记,在烛下映出点点银光,是死士们漠北潜行的印记。每一页纸都载着德佑年间的忠勇,每一道印都烙着大吴的纲纪,每一片残件都藏着未泯的真相 ——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故纸,而是戳破谗言的利刃,是稳固军民之心的基石,终将撑起大吴朝堂的清明,更护得德佑年间殉国将士的英名不被玷污,先帝托付的江山不被动摇。

口说无凭难破诬,凿证需寻旧卷书。

赎金账里藏忠迹,密报行间记苦途。

玉佩残痕凝帝意,行踪录上显臣谟。

链成待赴金銮殿,要使奸邪胆魄无。

谢府偏厅的烛火跳了跳,灯芯迸落的火星落在案上空白纸笺,留下一点淡焦痕。谢渊将袖中沾红的素帕叠好,指节轻叩桌案,声音沉得像浸了墨:“诸位,德佑年间营救太上皇之事,虽我等亲历,然口头忆述终是虚言 —— 石崇一党若反咬‘串通编造’,纵我们说破喉咙,也难堵天下悠悠之口,更会给他们留下‘无凭无据’的钻营空子。”

厅内三人皆敛声,王瑾攥紧袖中油纸包 —— 里面是昨日带出的赎金账册副本,指尖已将纸角捏得发皱;李穆手按随身木匣,匣内是大同密报的拓本,甲片轻响间透着急切;陈默蒙面的双眼扫过案上,腰间佩刀的鞘口泛着冷光,显是已做好应对变故的准备。

谢渊目光扫过三人,每落一人,便加重一分语气:“王大人,你当年掌户部赎金调拨,烦请你明日赴户部档案库,取出德佑年间赎金支出的原件账册 —— 需有户部尚书刘焕的批红、库吏的签收记录,还有瓦剌使者接收赎金时的回执,回执上的瓦剌首领印鉴,是关键凭证。” 王瑾躬身应道:“大人放心,户部档案库虽由李嵩大人的亲信掌钥,然属下与户部侍郎陈忠有旧,可借‘复核边镇粮饷’为由调取,定不辱命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李监军,” 谢渊转向李穆,“你当年随赵武将军守大同,赵将军那封‘大同兵虚粮尽,需速援’的密报,你曾说藏于边镇旧部处 —— 此密报需寻到原件,上面有赵将军的亲笔签名与大同卫的监印,可证德佑年间边镇确在牵制瓦剌,非‘坐视不救’。” 李穆起身,甲片碰撞声清脆:“属下明日一早就动身去边镇旧营,那密报藏在营中佛龛夹层,当年赵将军战死前特意托付,属下便是拼了性命,也必取回。”

最后,谢渊看向陈默:“陈统领,德佑年间你带死士潜入漠北为太上皇送药,太上皇曾将随身玉佩折为两半,一半交你带回为信 —— 那玉佩残片与死士的行踪记录,需从玄夜卫北司档案库取出。行踪记录需有每日的潜伏地点、接触人员,可证我们确有暗中营救之举。” 陈默颔首:“玄夜卫北司虽有石崇旧部,然属下掌死士营时留有备份,藏于私宅地窖,明日便可取来,绝不让旧部察觉。”

谢渊取过墨锭,在砚台中研磨,墨汁晕开时,写下 “证据清单” 四字,随后逐一列出三人需取的证据名称、所属官署、关键特征:“此清单你等各持一份,按大吴官制流程行事 —— 户部账册需经陈忠侍郎核验,大同密报需经岳谦都督同知佐证,玄夜卫记录需经张启主事勘验,每一步都不可少,如此方能让证据无懈可击。” 三人接过清单,指尖抚过墨迹,心中皆明 —— 这不仅是证据清单,更是他们破诬的生路,大吴的生路。

次日清晨,王瑾身着青布便服,携 “复核边镇粮饷” 的公文,来到户部衙署。户部档案库位于衙署后院,由库吏刘福掌钥 —— 刘福是吏部尚书李嵩的远亲,素来依附石崇一党。见王瑾前来,刘福皮笑肉不笑地迎上来:“王大人,您这退休多年的老官,怎么突然来查德佑年间的旧账?按规矩,需有吏部或户部尚书的批文才行。”

王瑾早有准备,取出谢渊手书的便笺与兵部公文:“刘吏员,此乃兵部谢大人的手令,因边镇防务需复核德佑年间赎金支出,以防有疏漏影响今日军需,谢大人已与户部侍郎陈忠大人打过招呼,你可去通报陈大人。” 刘福眼中闪过一丝犹豫,却仍不肯让步:“陈大人今日去江南赈灾了,不在衙署。再说,没有李嵩大人的批文,就算有谢大人的手令,我也不敢擅自开库。”

王瑾心中冷笑 —— 李嵩果然早有安排,欲借库吏之手阻拦。他沉声道:“刘吏员,按大吴《户部档案管理则例》,凡涉及边镇防务的档案调取,兵部与户部侍郎联署便可,无需吏部批文。你若执意阻拦,便是‘阻挠军务’,谢大人若奏请陛下,你担待得起?” 刘福脸色微变,却仍嘴硬:“那也需等陈大人回来,我做不了主。”

正当僵持之际,陈忠的亲信吏员匆匆赶来,递上一封陈忠的亲笔信:“刘吏员,陈大人昨日离京前,已预料到此事,特留下此信,令你即刻配合王大人调取德佑年间赎金账册,若有延误,按‘抗命’论处。” 刘福接过信,见上面有陈忠的私印,再不敢阻拦,悻悻地取来钥匙,打开档案库的门。

档案库内弥漫着霉味,书架上堆满泛黄的账册。王瑾按记忆找到德佑前三年的户部支出册,抽出其中一卷,只见账册首页写着 “德佑前三年冬,拨太上皇赎金二十万两,由户部主事王瑾监发”,下面有刘焕的朱批 “照准”,还有库吏的签收日期。翻至末页,瓦剌使者的回执赫然在目,上面用漠北文字写着 “已收赎金二十万两”,盖着瓦剌首领的青铜印鉴,印痕清晰可辨。王瑾小心将账册与回执收好,对刘福道:“按则例,需给我一份副本,由你签字画押。” 刘福虽不情愿,却也只能照办 —— 他知道,再阻拦,便是自寻死路。

同日清晨,李穆身着戎装,快马赶往京郊的大同边镇旧营。旧营由赵武将军的旧部周老卒驻守,周老卒当年随赵武战死沙场,断了一条腿,后便留在此处看守营盘。见李穆来,周老卒拄着拐杖迎上来:“李监军,您怎么来了?是有赵将军的消息了?”

李穆握住他的手,声音哽咽:“周老哥,今日来,是为取赵将军当年的密报 —— 德佑前三年,赵将军写的‘大同兵虚粮尽’密报,你还记得藏在何处吗?如今谢大人遭人诬陷,需这份密报作证。” 周老卒眼中闪过厉色:“是谁敢诬陷谢大人?当年若不是谢大人力主救援,我们大同守军早成了瓦剌的刀下鬼!密报藏在营中佛龛的夹层里,我这就去取。”

两人来到营中佛龛前,周老卒搬开佛龛,露出后面的墙砖,他敲了敲第三块砖,墙砖应声而开,里面藏着一个油布包。周老卒打开油布包,取出一卷泛黄的密报,递给李穆:“这便是当年的原件,赵将军写好后,怕被石迁的人截获,特意让我藏在这里,说‘将来若谢大人有需,便给他送去’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李穆接过密报,展开一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德佑前三年冬,大同被围三月,粮草仅够三日,士兵冻饿者过半,瓦剌以太上皇为质,逼我军投降。臣赵武誓与大同共存亡,然需朝廷速派援兵,否则恐难支撑。” 末尾是赵武的亲笔签名,下面盖着大同卫的朱红监印,印痕虽有些模糊,却仍能辨认。

李穆刚将密报收好,营外忽然传来马蹄声,是几名身着黑衣的人,自称是 “镇刑司的人”,要 “检查营中旧档”。周老卒怒喝:“这里是大同旧营,不是你们镇刑司撒野的地方!没有兵部的批文,休想进来!” 李穆心知是石崇的人来抢密报,他将密报藏进甲片夹层,对周老卒道:“周老哥,你拦住他们,我从后门走!” 周老卒点头,拄着拐杖挡在营门口,与黑衣人格斗起来。李穆趁机从后门离开,快马赶回京师 —— 他知道,密报到手,证据链又多了一块关键拼图。

与此同时,陈默回到自己的私宅。他的私宅位于京师南城的小巷中,低矮简陋,却处处透着警惕 —— 院墙高一丈,上面插着碎瓷片,院门后藏着机关,这是他当年为防石崇旧部报复所设。进了屋,陈默掀开床板,露出下面的地窖,地窖内堆满了玄夜卫的旧档案,还有一个木盒。

他打开木盒,里面放着一块残破的玉佩 —— 玉佩呈白色,上面刻着 “桓” 字,是太上皇萧桓的随身之物,德佑前四年春,他送药去漠北时,太上皇将玉佩折为两半,一半交给他,说 “若我不能回去,你便拿着这半块玉佩,告诉谢大人,我从未怪过他”。陈默指尖抚过玉佩的裂痕,眼中泛起湿润 —— 当年的情景,仿佛还在眼前。

木盒中还有一本小册子,是当年死士的行踪记录,上面详细写着每日的行动:“德佑前四年春,潜入漠北,至太上皇营帐外,遇瓦剌巡逻队,杀三人,伤一人,成功送药;次日,传回太上皇密信,言瓦剌欲拖延时间,需朝廷速派援兵……” 每一页都有陈默的签名与玄夜卫的暗记,证明记录的真实性。

陈默刚将玉佩与小册子收好,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,是玄夜卫的探子 —— 他知道,是石崇的旧部在监视。他吹灭烛火,从地窖的密道离开,密道直通巷尾的柴房。出了柴房,他换上一身平民服饰,将玉佩与小册子藏进靴筒,快步赶往谢府 —— 他不敢耽搁,怕夜长梦多,证据被截。

当日午后,王瑾、李穆、陈默陆续回到谢府,将各自取来的证据交给谢渊。谢渊将赎金账册、瓦剌回执、大同密报、玉佩残片、行踪记录一一摆在案上,仔细翻看,眉头却渐渐皱起:“证据虽有,却仍有缺口 —— 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,如与瓦剌的协议草案、萧栎的批文、内阁的存档,这些还未找到,若没有这些,便无法证明谈判是经朝廷批准,而非我个人擅自决定。”

王瑾道:“谈判文书应存于礼部档案库,当年林文大人任礼部郎中,负责谈判文书的存档,或许他能帮忙。” 谢渊点头:“林文大人如今任礼部侍郎,正直可靠,且德佑年间参与过谈判,定会相助。陈默,你去礼部找林文大人,就说我请他调取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存档,需有萧栎的批文与内阁印鉴。” 陈默躬身应道:“属下这就去。”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