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阁

笔趣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玄桢记 > 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,要使奸邪胆魄无

第860章 链成待赴金銮殿,要使奸邪胆魄无(2 / 2)

陈默赶到礼部时,林文正在整理先帝陵寝的祭祀文书。见陈默来,林文放下手中的活:“陈统领,可是谢大人有要事?” 陈默道:“谢大人遭人诬陷,需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作证,烦请林大人调取礼部存档的文书,包括协议草案、萧栎批文、内阁印鉴。” 林文眼中闪过怒色:“是谁敢诬陷谢大人?德佑年间若不是谢大人力主谈判,太上皇怎能回来?我这就带你去档案库。”

礼部档案库由礼部郎中掌管,郎中是李嵩的亲信,见林文要调谈判文书,便推托道:“林大人,这些文书是‘机密档案’,需陛下的旨意才能调取,否则属下不敢。” 林文冷笑:“按大吴《礼部档案则例》,侍郎可调取五年内的非军事机密档案,谈判文书属‘外政档案’,不在‘绝密’之列,你若阻拦,便是违反则例,我可奏请陛下弹劾你。” 郎中脸色微变,只好打开档案库,取出德佑年间的谈判文书。

林文将文书交给陈默:“你速回谢府,若有需,我可随时去御书房作证。” 陈默接过文书,只见上面有萧栎的批文 “依谢渊所拟,着兵部、礼部协同推进”,还有内阁的印鉴,协议草案上还留有谢渊的修改墨痕,证据确凿。陈默谢过林文,快步赶回谢府 —— 缺口已补,证据链愈发完整。

当日傍晚,谢渊召来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,让他核验所有证据的墨痕与印鉴,以防有篡改。张启带来了玄夜卫的勘验工具:放大镜、墨色比对卡、印鉴图谱,这些都是按大吴《玄夜卫勘验则例》配制的,专门用于文书辨伪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张启先核验赎金账册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账册上的墨痕:“谢大人,这账册的墨色均匀,笔触连贯,没有涂改的痕迹,且刘焕大人的批红是朱砂所制,符合德佑年间的户部用印规范,应为原件。” 随后,他又核验瓦剌回执:“回执上的瓦剌印鉴,与玄夜卫存档的德佑年间瓦剌首领印鉴一致,没有伪造的痕迹。”

核验大同密报时,张启的眉头却皱了起来:“谢大人,这密报的最后几行字,墨色比前面深,且笔触有些生硬,像是后来添上去的。” 谢渊心中一紧:“可有办法确认?” 张启取出墨色比对卡,将密报上的墨色与德佑年间的墨样比对:“前面的墨是‘松烟墨’,符合当时的边镇用墨;后面添的字是‘油烟墨’,这种墨在德佑年间只有京师才有,且添字的笔迹与赵将军的笔迹不符,应是后来有人篡改。”

谢渊拿起密报,仔细查看添上去的字,是 “谢渊拖延援兵,致大同危急”,心中顿时明白 —— 是石崇的人篡改了密报,欲嫁祸于他。他沉声道:“张启,你能否出具‘密报被篡改’的勘验报告?需详细说明篡改的位置、墨色差异、笔迹不符之处。” 张启道:“属下可以出具,且玄夜卫存档的德佑年间大同密报拓本,可作为佐证,拓本上没有这几行添字。” 谢渊点头:“好!这份勘验报告,将是戳破石崇阴谋的关键。”

次日清晨,谢渊又召来刑部尚书周铁,让他从律法角度核验证据的合规性,确保呈给陛下时,符合大吴的律法流程。周铁翻看案上的证据,逐一分析:“谢大人,赎金账册有户部的批文与库吏的签收,符合《大吴户部律》中‘公款支出需有三级审批’的规定;大同密报虽被篡改,但有张启的勘验报告与玄夜卫的拓本佐证,可证明原件的真实性,符合《刑部证据律》中‘篡改证据可凭原始拓本补证’的条款;谈判文书有萧栎的批文与内阁印鉴,符合《大吴外政律》中‘涉外谈判需经监国与内阁批准’的规定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玉佩残片与行踪记录,虽属‘私人信物与内部记录’,但有陈默的证词与玄夜卫的暗记,且与谈判文书、赎金账册相互印证,形成完整的证据链,符合《刑部诉讼律》中‘间接证据需形成闭环’的要求。唯一需注意的是,林文大人作为礼部侍郎,需出具‘谈判文书存档属实’的证明,以增强证据的合法性。”

谢渊道:“林文大人已答应作证,且会出具证明。周大人,若石崇在御书房质疑证据的合法性,你能否从律法角度反驳?” 周铁点头:“属下可随身携带《大吴律》,若石崇质疑,便逐条援引律法,证明证据合规,他纵想狡辩,也无济于事。” 谢渊心中安定 —— 有周铁从律法层面背书,证据链便更无懈可击。

当日上午,李嵩得知谢渊已收集到大部分证据,便派人去户部、礼部,让亲信再做阻拦 —— 户部吏员刘福故意将赎金账册的副本弄脏,礼部郎中则拖延林文出具证明。谢渊得知后,便让周显派玄夜卫去户部、礼部:“按大吴《玄夜卫职权则例》,玄夜卫可监督各部档案管理,若有故意损坏、拖延者,可先行扣押,再奏请陛下。”

玄夜卫探子赶到户部时,刘福正拿着弄脏的副本得意,探子当即出示玄夜卫令牌:“刘吏员,你故意损坏证据副本,违反《大吴律?吏律》,需随我回玄夜卫接受讯问。” 刘福吓得脸色惨白,连忙拿出干净的副本:“小的再也不敢了,这是干净的副本,求大人饶命。” 探子接过副本,警告道:“若再敢刁难,定不饶你!”

与此同时,玄夜卫探子也赶到礼部,见郎中拖延林文出具证明,便对郎中道:“郎中大人,若你再拖延,便视为‘阻挠证诬’,谢大人可奏请陛下,将你革职查办。” 郎中深知玄夜卫的厉害,不敢再拖延,连忙让林文出具证明。

李嵩得知亲信被玄夜卫施压,气得拍桌:“谢渊竟敢动用玄夜卫!” 身旁的张文道:“大人,如今谢渊证据链渐全,且有玄夜卫相助,我们若再阻拦,恐引火烧身,不如暂时按兵不动,待呈证时再找机会。” 李嵩冷哼一声:“也罢,待他呈证时,我便质疑证据的真实性,看他如何应对!”

当日午后,所有证据都已集齐,谢渊召来王瑾、李穆、陈默、林文、张启、周铁,在谢府偏厅汇总核验。案上的证据摆了满满一桌:赎金账册原件与副本、瓦剌回执、大同密报原件与拓本、张启的勘验报告、谈判文书(协议草案、萧栎批文、内阁印鉴)、林文的证明、玉佩残片、行踪记录、周铁的律法合规意见,还有岳谦将军的边镇战报、刘焕的国库支出记录。

谢渊拿起证据清单,逐一核对:“赎金账册,有;瓦剌回执,有;大同密报,有,附勘验报告;谈判文书,有,附林文证明;玉佩残片,有;行踪记录,有;边镇战报,有;国库支出记录,有;律法合规意见,有。” 他放下清单,目光扫过众人:“证据链已完整,从‘谈判批准(萧栎批文、内阁印鉴)’到‘赎金筹措(账册、支出记录)’,再到‘边镇牵制(密报、战报)’,最后到‘暗中营救(玉佩、行踪记录)’,环环相扣,且每一份证据都符合大吴官制流程与律法规定,石崇一党纵想狡辩,也无隙可乘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王瑾道:“谢大人,明日便可去御书房呈证,定能还您清白。” 李穆也道:“属下已通知边镇旧部,若需人证,他们可随时来京。” 林文道:“礼部也可出具‘谈判文书存档属实’的正式公文,增强证据的合法性。” 谢渊点头:“好!明日卯时,我们在兵部衙署汇合,一同去御书房呈证 —— 今日诸位辛苦了,回去好生休息,明日便是决战之时!” 众人躬身应道:“愿随大人一同,破奸谋,护真相!”

当日夜晚,谢府偏厅的烛火仍亮着。谢渊独自留在厅中,将所有证据整理好,放进一个特制的木盒中,木盒上有玄夜卫的封条 —— 这是周显特意送来的,可防止证据在途中被调换。他又将证据清单复印多份,一份自己留着,一份交给陈默,一份交给林文,确保呈证时每人都有清单,便于核对。

随后,谢渊写下一封密信,派人送给岳谦将军,让他明日在御书房外等候,若需佐证边镇战报,便可即刻入内。他又写下一封密信给周显,让他派玄夜卫在御书房外布防,防止石崇一党在途中对众人不利。

做完这些,谢渊走到窗边,掀开锦帘一角,望着窗外的夜色 —— 京师的夜晚很静,却藏着无数暗流。他想起德佑年间的艰辛,想起那些牺牲的兄弟,想起太上皇的嘱托,心中坚定:明日,一定要还自己清白,还那些牺牲的兄弟清白,还大吴朝堂一个清明。

天快亮时,谢渊才躺下休息,却只睡了一个时辰,便起身整理衣袍,准备去兵部衙署。赵忠端来早膳,谢渊却只喝了一口粥,便放下碗筷:“时辰不早了,该去兵部了。” 他拿起木盒,走出谢府 —— 新的一天开始了,呈证之战,即将打响。

片尾

天德元年次日卯时,谢渊携王瑾、李穆、陈默、林文、张启、周铁,带着装满证据的木盒,在兵部衙署汇合。岳谦将军已在衙署外等候,玄夜卫探子开路,刑部衙役护送,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皇宫。萧桓早已在御书房召集群臣,等待呈证。

谢渊将证据逐一呈上,先递上证据清单,再按 “谈判 - 赎金 - 边镇 - 营救” 的顺序,展示每一份证据:张启当庭用放大镜核验墨痕,证明大同密报被篡改;周铁逐条援引《大吴律》,证明证据合规;林文出示礼部公文,佐证谈判文书属实;岳谦则讲述德佑年间边镇牵制瓦剌的经过,佐证密报与战报的真实性。

石崇与李嵩试图质疑,却被谢渊一一驳斥:石崇说 “证据是伪造的”,张启便拿出墨色比对卡与印鉴图谱;李嵩说 “谈判未经朝廷批准”,林文便呈上萧栎的批文与内阁印鉴。周德见大势已去,当庭认罪,承认受石崇指使篡改密报、诬陷谢渊。

萧桓大怒,下旨将石崇、周德打入诏狱,李嵩革职查办,旧党余孽逐一清算。谢渊看着御书房内的情形,心中百感交集 —— 德佑年间的心血终未白费,天德元年的真相终究战胜了阴谋。退朝后,萧桓握着谢渊的手道:“谢卿,多亏了你与诸位忠臣,大吴朝堂才得以清明。” 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谬赞,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,为了大吴江山,臣万死不辞。”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年间谢府凿证之役,非仅谢渊自证清白之举,实为大吴‘以证破诬’‘以律护正’之典范。谢渊以‘实证筑链’为纲,分责诸臣,借大吴官制流程为盾,破李嵩之阻、石崇之谋,终成‘谈判 - 赎金 - 边镇 - 营救’闭环证据链,其深谋远虑,堪称社稷之柱;王瑾、李穆、陈默、林文、张启、周铁诸臣,或冒险取档,或悉心核验,或据律辩驳,其忠诚刚毅,可昭日月;萧桓明辨忠奸,肃清奸佞,其英明决断,承德佑之绪,启大吴中兴之基。”

谢府偏厅的烛火,照亮的不仅是堆叠的证据,更是大吴官制的严谨与忠良的初心。从户部账册的批红到礼部文书的印鉴,从玄夜卫的墨痕核验到刑部的律法佐证,每一道流程都彰显着大吴制度的力量,每一份证据都浸透着忠良的心血。它们不仅戳破了石崇的谗言,更守护了德佑年间的牺牲与坚守,让历史的真相得以留存。

这场凿证之战告诉后世:谗言可惑众,却难敌实证;奸谋可一时,却难敌律法。唯有坚守初心,以实证为据,以制度为纲,方能在朝局的暗流中站稳脚跟,护得江山安稳、百姓安乐。而谢渊与诸臣的故事,也将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,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 —— 以证立身,以律行事,以忠报国。

热门推荐